浙商资产研究院《不良资产行业周报》(第52期)

2018-11-29

本期要点:
一、政策动态
(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
(二)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三)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

二、行业讯息
(一)地方银行业晒“账本”:广东最会赚钱 上海不良率最低
(二)2018下半年不良资产市场却频现“流标”
(三)多地推出或酝酿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纾困基金,规模合计逾千亿元
来源:浙商资产研究院

一、政策动态
(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
为有效动员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债转股,推动市场化债转股扩量提质,11月19日,发改委、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鼓励保险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资等各类机构依法依规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通知》明确,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实施机构从事市场化债转股,允许保险业实施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允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独立开展或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资金募集和使用应符合相关监管要求。支持外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允许外资依法依规投资入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与此同时,《通知》还鼓励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依法依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投向和使用应符合相关监管要求,但公募资管产品除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另有规定外不得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这也与现行的“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等要求相一致。

评论:险资假如债转股业务需要分情况讨论。一方面险资的资金期限结构较长,因此在流动性偏好上能够匹配债转股业务资产。但是在另一方面债转股资产能否获得高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保险产品的理财特性要求底层资产具有稳定的现金收入,这与债转股资产的实质相违。因此虽然国家鼓励险资参与债转股,但是从商业原则上看大举进入的可能性不大。

(二)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2018年11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2018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各项指标显示,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银行业继续加强金融服务,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利润增长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主要指标如下,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64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243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33万亿元,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3万亿元,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7%,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0.73%,贷款拨备率为3.38%,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0%,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3%,资本充足率为13.81%,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2.9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89%,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3.55%。

评论: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较上一季度微幅上升0.01%,基本维持稳定。考虑到银监会要求在今年六月份前重分类不良贷款,使得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0.1%,之后银行不良贷款率重回稳定,因此预估未来不良贷款率还会继续保持稳定。

(三) 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
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第一,宏观层面。在10月底,宏观系统性风险陡增,突破了短期风险警戒阈,触及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时期的水平。第二,微观层面。微观系统性风险上升趋势明显。从银行业不良资产增速、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等看,股份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是金融市场的薄弱环节。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阶段的跳升目前具有“事件驱动”的特征。该报告认为,导致近期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际市场的冲击显著。美国的“紧货币”、“宽财政”政策以及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冲击显著。二是去杠杆的金融冲击。2018年以来,我国去杠杆政策导致信贷扩张速度放缓。三是股权质押风险加剧。股权质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顺周期性。股价大幅下跌,导致强制平仓的风险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螺旋式下跌。

评论:我国的金融系统目前正在受到内外部两方面的压力,美国货币政策的新走向对于以外汇占款为基础发行的人民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国内经济形势放缓又给资金流向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因此国内金融系统风险上升会在部分领域突破爆发。

二、行业讯息
(一)地方银行业晒“账本”:上海不良率最低
而在不良方面,多地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总体双升,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根据披露数据的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来看,截至9月末,山东和江苏两省辖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2630.6亿元、1479.88亿元。广西、贵州、甘肃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00亿元,分别为924.38亿元、572.1亿元、768.21亿元。
其中,山东、黑龙江、广西、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均超过3%,海南、贵州超过2%,都高于同一时期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在披露数据的省市中,不良率最低的是上海。截至9月末,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6%,远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评论:从区域观察,不良贷款规模较高的仍然是山东和江苏,浙江经过提前轮动已经迈入新周期,因此退出了最高的阵列。而相对比例较高的则是山东和黑龙江等地,这说明山东地区银行问题资产很多且占较大比例,是下一个重点地区。关于上海地区不良率低,一部分原因是上海地区资产质量好,另一部分原因是上海地区银行主要从事交易银行而非贷款银行所致。

(二)2018下半年不良资产市场却频现“流标”
一位从事不良资产处置行业长达23年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前潜伏在资产负债表外的不良资产大量供应,加之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资产,供应端必然要大幅增加。
然而在需求端,虽然增加了50多个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民营资本、私募资本、股权资本也进入了不良资产行业,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回归主业的监管要求下从“收包”转向“出货”。以长城资产为例,公司9月中旬启动为期1个月的2018金秋全国不良资产推介营销月,涉及债权金额200亿元,全年计划处置不良资产1000亿元。
虽然2017年不良资产处置价位创下近十年来新高纪录,但在巨大供给的刺激下,2018年7月以来,不良资产的价位开始明显下滑。在获得相对低成本、期限较长的资金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买方变得越来越理性。

评论:不良资产行业从本质上仍是一个半垄断的行政导向行业,虽然有大量地方AMC和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但是市场主体仍由四大国有AMC控制,而这些机构的业务决策又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因此政策导向一变动市场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市场供给增加价格有可能持续下行,之前倒挂的资产可能面临亏损。

(三)多地推出或酝酿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纾困基金,规模合计逾千亿元
目前,海南、河北、广东、北京、上海、深圳、湖南、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已推出或酝酿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纾困基金,规模合计逾千亿元。

评论:纾困基金与AMC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市场化程度,AMC作为国有的运作主体,不良资产仍在国资体系内运作,而通过市场化的纾困基金则能够将不良资产置换到国资体系之外,这对净化国有资本环境有利。